xiangshui.org.cn

王金声

发布日期:2023-12-23 08:58:46   浏览量 :492
发布日期:2023-12-23 08:58:46  
492

  翰林学士王金声


翰林王金声系安东县潮河镇八墩王槽坊(今响水县南河镇八墩村)人氏。他生于清乾隆五十二年(公元1787年),卒于光绪九年(公元1883年),享年九十六岁。

    王金声自幼家贫,他秉承“耕读两行”的祖训,七岁入塾,聪明好学,刻苦攻读。二十岁时参加淮安府试中秀才,二十九岁乡试中举,三十二岁赴京会试中进士及第。因为家境贫寒,历次应试所需盘缠费用,均向亲友借贷,而无力偿还。虽然中了进士,却穷困潦倒,债务缠身,故弃官不做,五百两纹银将进士卖掉,以偿还债务,亲朋邻里都为之惋惜。而他却乐观地说:“为人无病一身安,无灾一身乐,无债一身轻,官是身外物,清官难做,贪官遭唾骂,倒不如乐守田园是福也。”但是,在那朝廷腐败,盗匪四起,恶霸横行的社会里,他本想乐守田园,耕读两行,过着清静安闲生活的愿望,并未能如愿以偿,相反地仍逼得他日夜不宁,贫不聊生。处于此种环境,王金声走投无路,官念又萌生,复又指望在仕途上谋求出路。于是,他又赴京应试。谁知,好事难成,一连数次,都金榜无名,名落孙山。

    王金声数次未中,并不甘休。道光二十七年(公元1847年),时年已届六旬的王金声,再次赴京师进考场,所作诗文在可取可不取之列,考官视其年老,无意录取。王金声即以梁灏八十三岁尚中状元作喻,以期打动考官之心。当时,考官念其言辞恳切,为之动容,遂将诗文献呈御览。道光帝怜其年已花甲,尚有坚毅的上进心,特恩赐进士,列候补阙(注1)。已届花甲之龄,何时补到官职?因此,道光帝又以翰林院编修职御赐之。按清官制属正七品,与外官县丞、教授训守、知县、按察司经历同级别,月俸银三十一两六钱四分。道光帝又给予特殊的照顾,让其退养家居,俸禄照吃。这种边赐官、边拜官、边解组(注2)归田的做法,在清朝典制中尚属首例,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。

    翰林院是清朝统治者在文化教育方面设立的一套机构。翰林院设掌院学士、侍读学士、侍读、侍讲、修撰、编修、检讨等职;负责陪侍皇帝充当学术和文学顾问,参与各种敕撰书籍的纂修、草拟祝文、册答文、谕祭文、朝考、教习庶吉士;在乡试、会试和殿试时,可充当主考官、同考官和读卷官。王金声被御封为翰林院编修,乃学士下属人员,亦属京官文职列。所以退养家居后,人们普遍“海称”他为翰林,表示对他的尊崇。

    清同治元年(公元1867年),同治帝派员去南方(杭州)赶制龙袍,龙袍制好后,海运回京。途径安东县灌河口(今响水县灌河口)被海盗窃走。当时,朝廷责令淮安府缉拿盗贼。淮安府官将此案坐在安阜庄(今响水县南河镇南河村五组)王金声的同族本家身上,王家被缉捕多人。事发后,王金声随即赶到安阜庄族中调查,得知纯属冤案。他虽年逾古稀,却不顾年迈体弱,决心亲往淮安府为族人伸冤。

  王金声含辛茹苦,长途跋涉,来到淮安府求见正堂吴棠。吴知府早就知他是恩赐进士,官拜翰林院编修,因此对他十分尊重。问他来有何贵干?他回道是为龙袍案而来的,并向吴棠申述说:“我是恩赐进士,官拜翰林院编修,承蒙皇恩,退养家居,俸银照领,皇上对我恩深似海,族人皆感激涕零,正虑无以报答,怎能劫走皇上龙袍?如若实属我子侄所为,首先治我之罪,灭我九族,也不怨也。”他情词恳切,言语笃笃。于是吴棠将负责缉捕的城门都领王德标召来询问,王说是嫌疑,为了交差而缉捕的。因此,吴棠即令王德标将被缉捕的无辜黎民统统释放回家。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,国家内忧外患,朝廷亦无暇顾及此案,所以,一起骇人听闻的龙袍案也就不了了之。王金声为人忠厚,平易近人,从不倚官仗势,欺凌弱小。有一次,他帽子上的朝珠被人窃去,而他一点也不动怒,并向邻里解释说:“偷珠之人是因穷困所逼,但这样做也太不明智了。我这帽珠是朝廷所赐,拿到集市上卖,也无人敢买,有何用呢?为了不失和气,我也不惊动官府,请窃珠者于夜间将珠挂在我家门上。”果然,窃珠人深夜送还朝珠,物归原主。


上一篇 : 张锦绅
下一篇 : 夏曰瑚
Copyright © 2008-2023 响水网 版权所有